奈良
© UNESCO奈良市位于日本本州岛南部,奈良盆地边缘。奈良市是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的首都,当时命名为平城京。奈良距离西部海岸40公里,通过大阪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在历史中逐渐成为了日、中、韩三国文化交汇的文化纽带,以及佛教和道教发展的宗教中心。奈良的古代遗迹、建筑和正仓院收藏的8世纪的文物,都见证了这座丝绸之路远东的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活力。
奈良最初作为佛教中心发展起来,随后其政治、经济地位在8世纪快速上升。佛教是丝绸之路上传播的许多宗教之一,由香客、僧侣以及商人传到各国。公元600年左右,圣德太子在奈良主持建造了多个佛教寺庙。法隆寺,位于城市西南部,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建筑群,寺内包括45栋建筑。据传,法隆寺建于公元601年到607之间,而670年火灾后对部分进行了重建。法隆寺是圣德宗的本山,其西院是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群,包括金堂和五重塔。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至平城京后奈良一直作为日本首都,直到奈良时代结束(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至平安京(京都)。奈良在8世纪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日本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其城市设计。公元710年扩建平城京时,参照的是唐朝京城长安的城市规划。奈良也采用了棋盘式设计,分格布局佛教寺庙、神社、公共建筑和皇宫。
奈良发展为宣扬佛教作为国教的根据地。圣武天皇在其在位期间(公元724-749年)主持修建了大规模的寺院和其他宗教建筑。奈良市现存的很多显着的佛教寺院都建造于这个时期。这些寺庙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日本古代建筑风格,还体现了当时日本的佛教发展和影响奈良发展的外来文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寺院是建于公元745-752年的东大寺。东大寺时奈良时代最大、最具有影响的华严宗大本山。东大寺大佛殿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殿内放置着它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
中国佛教的影响对塑造奈良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于759年兴建的唐招提寺,体现盛唐建筑风格。其他佛教寺庙在定都后被转移到了奈良,比如于710年被全部搬迁与此的兴福寺,以及重建于718年的元兴寺。奈良也是神道的重要中心,位于春日山和御盖山两座神山的脚下的春日大社修建于768年,是奈良最著名的神社。因此,当时许多佛教和神道的朝圣者都通过横跨东海和日本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奈良。
除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奈良与丝绸之路联系还影响了这里的商品生产。东大寺现存的建筑包括木质的正仓院,收藏有超过600件佛教用品、珠宝首饰、面具、家具、乐器、绘画、雕刻、织锦、刺绣、蜡染、扎染、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地图、书法样品、景泰蓝等圣武天皇的个人珍品。这些藏品反映当时日本的商品受到中国的影响,很多具有唐代(公元618 - 907年)的装饰设计风格。虽然这些藏品的大部分可能是本地生产的,其设计风格说明8世纪中叶奈良与唐朝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描绘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文化和思想的持续交流传播。
手工艺和技能也通过商人和旅客的得到了传播,例如景泰蓝是奈良时期在亚洲被广泛使用的技艺,而正仓院中发现的景泰蓝装饰,正是见证了这个技术交流的过程。在8世纪中叶以后,正仓库陆续收入不同藏品,如今其收藏超过9,000件物件和艺术作品,因此成为中世纪奈良文化多样性和活力的象征。
随着公元784年的迁都,虽然奈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城市的作用逐渐减弱,它仍然保持了佛教学习中心的身份,人们继续访问城市之中的宗教场所。东大寺和兴福寺在12世纪被摧毁又重建,兴福寺采取了日本传统风格“和样”,而东大寺寺大佛复兴时,引进了宋朝的设计风格。这些奈良现存的上述遗产以及其他历史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东段的文化和宗教交流的最好的见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