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
©UNESCO曾经为中亚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 伊斯法罕,横跨于中亚, 落在東西南北主要贸易道路上的十字路口。该城处于塞尔柱和萨非王朝頂盛时期,被誉为是伊朗最美丽的城市,因此也造就了一句流传到至今的波斯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
商业是一直以来为伊斯法罕發展的中心,在阿巴斯一世(1588-1629),亦称阿巴斯大帝,通过伊斯法罕在丝绸之路上的改道,並立此城作首都,使他的帝国享有贸易垄断。公元十七世纪时,这个城市不仅是歐洲商贾云集,还吸引了传教士和雇佣军,也同时提供了来自各种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商人与旅客集匯在一起的交谈场所,成为了一个宗教宽容的商业和外交活动中心。
伊斯法罕因作为塞尔柱王朝(1038-1194)的首都, 且从中亚延伸到叙利亚之因, 首次被国际关注而崛起。该城市受塞尔柱人很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文化和建筑上, 我们很容易察觉其反映出来的繁荣历史。以及源于塞尔柱的领土穩固,一統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中亚各民族竞争。主要缓解了阿拉伯、土耳其,伊朗等当地人民之间的冲突。在塞尔柱帝国的統治下,產生了一个又新,且在伊朗獨有的东部伊斯兰建筑風格在这城市内,尤其是,传统的清真寺格局(第一批伊斯兰统治者阿巴斯在749年带到伊朗)被一个新的设计取而代之,基于四个 Iwans (广阔的大厅,一端开放),正如在大礼堂清真寺,Masjid-i Jami所代表。塞尔柱土耳其人非常擅于設計宏大的拱形空间,并使用复杂的砖图案来设计建筑物的内外側,并促进了重要城市建筑习俗: 开放式,且大型矩形的城镇广场,称为 Maidan。
塞尔柱也在伊朗內, 引進了大圆顶的造型在清真寺的建筑上。 这类型的圆顶庭是在西方伊斯兰清真寺当中很著名(大马士革,科尔多瓦等)。圆顶庭的通常用途是,保留为苏丹的空间和当为宫廷使用,站位在mihrab 前面的主要位置,(指示着向麦加祈祷的方向)。塞尔柱到处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圆顶大例子,第一个列子是出现于公元1086-7之间建立的伊斯法罕的大清真寺上。
虽然这个城市还未被萨法维帝国 (1502 - 1736)选为皇家首府,但帝國已展望了伊斯法罕的进一步发展潜力。1588年至1629年之间统治的阿巴斯一世,在1590年决定把首都從卡兹温迁移到伊斯法罕,考量於伊斯法罕有著巨大经济潜力、贸易十字路口上的地理優勢,以及安全问题,因為此城与困扰边界的有段安全距离。优惠的历史协会也把伊斯法罕与其他伊朗城市隔离,因为这城市是连结于阿巴斯的辉煌王朝,並曾是塞尔柱的首府。
源于阿巴斯王朝统治时期,萨非是伊朗的本地人。从那时起,该城市按塞尔柱传统的风格进行了装修,并建造了许多着名的古迹和建筑物。财富和劳工用来建造桥梁,道路和大篷车,以鼓励和促进贸易。皇室被接轉到這城市里,商人和工匠也随着皇室一起搬迁到伊斯法罕。
在新市中心里,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新市广场(Maidan) 。它的面积有510x158米大,称为“世界设计”广场(Maidan-i Naqsh-i Jahan)。其设计结合所有塞尔柱的政权,组成在同一空间图里: 宗教崇拜(沙赫清真寺),纪念建築(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主权行政(皇宫)和贸易中心(盖塞尔伊耶希巴扎)。
阿巴斯一世的设计师,透过不朝向麦加的网格上的街道计划的方式,把新城在旧中心里分别出来了。不分新或旧的市广场,都同样的跟伊斯法罕巴扎的街道连接起来了,此街道有两公里长,而且那道路是按照阿巴斯一世的指示,使用了高级石头装饰和砖制穹顶來建设的。英国和荷兰贸易商也常在巴扎附近生活,因为他们也在伊斯法罕创立了东印度公司的仓库。当大巴扎和新城市连接起来的时候,有一批大厦也在一起建筑起来,组建了盖塞尔伊耶希巴扎,(即帝国市集,由于皇帝而建造和维护)。这些建筑收藏了皇家制造商品(批发丝绸和精细纺织品,金匠,银匠,珠宝商),国家薄荷,医院,公共浴室和大篷车等等。这巴扎与大巴扎的商店稍微不同,这些商店在一个规则的格框上而安排,与新城市保持一致。它们的重要性是由盖塞尔伊耶希的门廊连到广场上所可代表,从未试过有一间帝国巴扎在萨法维领域有如此巨大的入口。
此期间,伊斯法罕还建成了一些主要的宗教建筑物; 包括谢赫·拉特拉赫清真寺(1603-1619),混合陵墓和清真寺的风格,并沙阿皇室清真寺(1611-1666),具有一个170英尺高的圆顶庭在室内。以鲜明华丽的颜色让人瞩目门廊,圆顶,尖塔,一些室内空间的装饰而感叹。使用多色瓦作为表面饰物,是曾在伊朗历史中最为人知的裝飾手法。但是,萨非王朝建立了色彩斑斓的伊朗建筑最显着的特点,这种装饰风格在伊斯法罕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