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现丝绸之路上覆盖的国家的努力下,此平台提供和分析的信息由贡献者所属,其使用的所有称谓以及发布的资料均不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地区及其当局的法律地位发表意见,或是对它们的疆界或边界的划定发表意见。每位贡献者对平台上的事实的选取和陈述负责,对其作品表达的观点负责。这些观点不一定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不使该组织承担任何义务。

中国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部分

中心城市遗址

 

西汉长安市未央宫遗址(公元前2世纪 - 公元1世纪)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中国统一帝国时期早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 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

 汉长安城是中国西汉帝国(公元前2 世纪- 公元1 世纪) 的都城, 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未央宫作为西汉都城最重要的宫殿,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隅,宫城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4 . 8 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开宫门,城四隅建角楼。宫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道。主体宫殿建筑群前殿位于宫城中部略偏东,是建于同一台基上的一组高台建筑群。前殿以北为椒房殿、中央官署以及少府等皇室官署。宫城西南部为皇宫池苑区, 有沧池等遗存。宫城北部分布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天禄阁、石渠阁等。宫城西、南方为汉长安城西、南城墙, 目前发现有直城门、章城门、西安门三座城门。此外还有发现有城濠、城外道路等遗存。

椒房殿遗址

 

长安市直城门遗址,汉朝

 

汉魏洛阳城遗址(1至6世纪)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公元1-6 世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距洛阳市区约15公里,距西安(汉长安)345公里。遗址现存格局及遗迹以北魏时期为主,同时分布或叠压有西晋、曹魏、东汉以及更早时期的遗存。汉魏洛阳城东汉时期城市面积约10平方公里,北魏时期扩展为三重城,面积近80平方公里。

汉魏洛阳城遗址现存代表性遗存主要包含北魏内城范围59(即东汉、曹魏、西晋时期城址范围),遗存主要包括东汉至北魏时期的城址(北魏内城)及宫城城墙、城门、城濠,道路,水系,建筑遗址(包括宫殿、衙署、寺院、仓库等),手工业遗址等。

 

宫殿鸟瞰图

 

永宁寺宝塔遗址

 

1.  唐代长安城大明宫遗址(7-10世纪)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部的龙首原上,地处唐长安城东北、南倚唐长安城北墙而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未成而止;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重建,次年建成。大明宫是唐代帝王常住的主要宫殿,是唐代的权力中心。考古探明遗址总面积3.42平方公里,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为横长方形。大明宫遗址的主要遗存包括:丹凤门等宫门及其它门址,宫墙等墙体,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等建筑遗址,太液池、龙首支渠等水系、桥梁遗址,御道等道路(含廊道)遗址。

 

含元殿遗址

 

丹凤门遗址

 

2.   隋唐洛阳市定鼎门遗址(7-10世纪)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洛阳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隋唐时期(公元7-10世纪)东都洛阳城的城门和街区遗址,遗产区面积91.3公顷。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位于洛阳城城市轴线的最南端。定鼎门始建于隋代(7世纪),称“建国门”,唐代改称“定鼎门”,并一直沿用至北宋,其间多有重修。门址东西两侧与洛阳城外郭城城墙遗址相接。天街东、西两侧分布有洛阳城市两处里坊遗址——明教坊和宁人坊。里坊之间及坊内有坊间道路、坊内十字街、通津渠河道、排水渠等遗迹。

 

定鼎门遗址全景鸟瞰图

 

 

定鼎门考古发现

 

3.  高昌故城遗址(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

高昌故城,又称“亦都护城”(突厥语高昌故城意为“王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以东30公里的二堡乡古城村。是丝绸之路天山南线的重要枢纽。高昌故城总面积约198公顷,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包括内外相套的外城、内城和“可汗堡”三重城。城墙主要以夯土夯筑,发现有城门遗址。外城墙体有马面等附属设施,城外还发现有护城濠的遗迹。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房屋遗址,如西南大佛寺、东南小寺、α寺、东南房屋遗址等。此外,城址西北部2.5公里处分布有西晋至唐代(3-8世纪)高昌地区的古墓群阿斯塔那墓群;城北位于火焰山峡谷中的木头沟等冲沟沿线还分布有高昌回鹘王家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等重要遗存。

 

高昌回鶻市遗址鸟瞰图

 

高昌回鶻市的城墙

 

4. 交河故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重要的中心城镇。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一带,是丝绸之路高昌路段西端的重要交通枢纽。交河故城的面积为680.33公顷。主要遗迹包括城镇遗址、城址、沟北墓地和沟西墓地中出土的许多文物。交河故城城址建于雅尔乃孜沟中约30米高的台地上,台地平面约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长条状,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约37.6公顷。城址功能分区明确,大致包括居住区、衙署区、仓储区、寺院区和墓葬区几部分。城址外北部、西部的台地上分布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墓群,墓葬时代约为车师国及晋、唐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

 

交河故城遗址鸟瞰图

 

交河故城和天山

 

5.  北庭市遗址(7-14世纪)

 

 北庭故城是公元7-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镇,是天山以北地区的重要军政中心和交通枢纽。

北庭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南距吉木萨尔县城12公里。遗产区面积约385.15公顷,主要包括北庭故城城址、城址西部的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北庭西寺)两部分。

北庭故城现已发现的城址面积约141公顶,东西宽约850米,南北长约1700米,现存内城、外城两重城墙,平面均呈不规则长方形。内、外城均包括墙体、马面、角楼、敌台、城门、城濠、建筑址、道路址等遗存,外城北墙中段北接羊马城。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北庭西寺)位于城址以西700米的西河坝东岸台地上,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

 

外城北部墙壁全景

 

北庭回鹘畏兀儿佛教寺庙遗址

 

交通和国防设施遗址


 

6.  新安县汉武关遗址(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 世纪- 公元3 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距洛阳市区2 3 公里。新安汉函谷关始建于公元前1 1 4 年(西汉元鼎三年),东汉时期汉函谷关具有交通纽带作用。汉函谷关遗址北依凤凰山, 南眺青龙山, 西有奎楼山, 东望八陡山; 关东为涧河,皂涧河流经汉函古关南与涧河交汇。函谷关遗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座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

 

通关城门塔全貌

7.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0世纪)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是公元前2 世纪前已形成、汉唐时期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长期沿用至20 世纪,位于中原地区秦岭东段余脉丘陵地带,是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保障系统的珍贵物证。

  崤函古道是对古代中国自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崤函古道东西全程约2 0 0 多公里, 以古陕州( 今陕县)城为枢纽, 分为东、西两段, 即“ 函谷道”和“崤山道”。

石壕段遗址的选址位于穿行崤山山脉的重要通道、以崤水与黄河相连的涧河河谷。经考古探明的古道全长1 3 1 7 米, 共分为三段9 3。其中经考古发掘揭露的中部路段位于三门峡市东约3 6 公里的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 0 0 米处, 为西北- 东南走向, 全长2 3 0 米, 宽窄不等, 最宽处达8 . 8 米, 最窄处5 . 2 米。主要遗迹包括石灰岩质古道路面、路旁三处蓄水设施。

 

  崤函古道全貌

 

沿着古老的路线景观

 

8.  锁阳城遗址(约7-13世纪)



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6 2 公里的荒漠戈壁中,锁阳城遗址遗产区面积1 5 7 8 8 . 6 0公顷, 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群和塔尔寺遗址。

锁阳城城址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两处堡子遗址。内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则方形。内城总面积约2 8 . 5 万平方米。城墙墙体上有城门、瓮城、马面和角墩等设施。锁阳城农业灌溉渠系遗迹分布于锁阳城周边区域, 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锁阳城墓群分布于锁阳城城址南面和东南面,在南北宽5 公里、东西长1 6 公里的范围内,地表可辨认的墓葬共计2 1 0 6 座。此外, 城址东侧1 公里处有塔尔寺遗址, 是一处大型佛教寺院遗址, 面积1 . 5 万平方米。

 

锁阳城内城

 

塔尔寺近景

 

9. 悬泉置遗址(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驿站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悬泉置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悬泉置遗址遗存分布面积达225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遗址包含汉代悬泉置的完整建筑群落遗迹(包含坞堡、马厩、房屋及坞外附属建筑等),西北角叠压有魏晋时期(公元3-4世纪)烽燧遗址98,北墙北侧约20米处留有汉代古驿道遗迹。

 

悬泉置遗址鸟瞰图

 

10.  玉门关遗址(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玉门关遗址是公元前2 世纪- 公元3 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 0公里的疏勒河边。玉门关遗址地处戈壁荒漠, 周边地势平坦, 北面为草湖滩, 南面以一段南北走向的长城直接与“阳关”相连。玉门关遗址的遗存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99、大方盘城遗址1 0 0、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 包括2 0 座烽燧1 0 1、1 8 段长城边墙遗址1 0 2)。此外,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 4 0 0 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

 

小方盘城遗址

 

汉代修建的万里长城

 

11. 克孜尔尕哈烽燧(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公元前2 世纪- 公元3 世纪汉帝国设立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的军事警戒保障设施。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西北1 2 公里, 盐水沟东岸的戈壁台地上。其所在的库车县境内现有烽燧遗址多处。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其中、也是目前中国新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极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烽燧。

烽燧残高约1 3 米, 底边东西长6 . 5 米, 南北宽4 . 5 米,平面呈长方形,由基底向上逐渐收缩呈四棱台状。烽燧夯土版筑,夯层厚1 0 - 2 0 厘米不等。此外盐水沟南侧山梁交通沿线保存有汉唐时期的关垒4 座。

 

克孜尔尕哈烽燧全景

 

克孜尔尕哈烽燧

 

 

宗教场所

 

12.克孜尔石窟(3至9世纪)

 

 克孜尔石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遗存包括佛教洞窟及窟前建筑遗迹。佛教洞窟开凿于天山南麓渭干河谷明屋塔格山的山麓或峭壁上。洞窟总体东西向绵延1 . 7 公里、在崖壁上分层错落分布。现存开凿3 - 9 世纪的洞窟3 4 9个1 0 3,壁画近1 0 0 0 0 平方米、少量造像及残迹、多处窟前建构筑物遗迹。洞窟形制以中心柱式的“ 龟兹型窟” 最具代表, 壁画内容以佛本生、因缘故事等小乘佛教题材为主。石窟外崖壁上保存了多处柱洞、凿痕,为窟前木构建筑遗迹104。

 

 

石窟外部

 

洞穴新1号,飞天仙子的壁画。

 

13. 苏巴什佛寺遗址(3至10世纪)

 

苏巴什佛寺遗址于3 - 1 0 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城西北20 公里处。佛寺始约建于3 世纪,10 世纪后逐渐废弃。苏巴什佛寺遗址群主要包括库车河东、西岸的两片佛寺遗址群,分布面积约20 公顷。东岸佛寺遗址群遗址含有佛殿遗址、佛塔遗址、僧房遗址;西岸佛寺遗址群含有佛殿遗址、佛塔遗址、僧房遗址、洞窟。地面建筑均由土坯垒砌而成。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型丰富,包括:舍利盒、丝织品、古钱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木简和纸本文书以及壁画碎片、石雕佛像、泥质塑件等。

 

苏巴什佛寺遗址全景

 

舍利盒展开画作

 

14. 炳灵寺石窟(4至10世纪)

 

炳灵寺石窟是4 - 1 0 世纪持续开凿于黄河岸边的丝绸之路要道上、保留最早纪年题记的石窟寺。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西南约5 2 公里处,始凿于公元4 世纪后期(西秦),5 ~ 1 0 世纪历代开凿,宋元明清历代维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达2 7 米的唐代摩崖大佛( 1 7 1 窟) 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申报窟龛1 8 5 个,雕像7 7 6 尊,壁画9 1 2 平方米。西秦时期石窟4 处,北朝时期开凿的窟龛有4 0 个,隋唐时期石窟1 3 8个,明代洞窟3 处,石刻题记6 2 处。

 

炳灵寺石窟外景

 

64号石窟的唐朝窟龛

 

15.  麦积山石窟(5至13世纪)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5 - 1 3 世纪, 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

麦积山石窟位于今中国甘肃省东端的天水市,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在西-南-东崖面上分层而建,横向分布范围约200 米,纵向近20 层洞窟、距地面10 ~ 80 米,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现存有5 ~ 13 世纪建造的198 个佛教窟龛,7000 余身泥塑造像,l000 多平方米壁画遗存。麦积山石窟孤峰卓立、窟龛错落的整体形象,与周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价值。

 

麦积山石窟外景(从西向东看)

 

北魏时期72号石窟,城市景观主题

 

16. 彬县大佛寺石窟(7-10世纪)

 

彬县大佛寺石窟建于7 ~1 0 世纪, 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关镇, 地处泾河谷地。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共有1 1 6 个石窟,分布于约4 0 0 米长的砂岩崖面上。石窟始凿于6 世纪(南北朝时期)122,7 ~ 1 0 世纪(唐代)由中央王朝的帝王倡导、大量开凿, 至宋元明清尚有维修。有佛龛4 4 6 处,造像1 9 8 0 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僧房窟、丈八佛窟五类。另有经幢2 件、碑刻8通、题记1 7 8 则,其中唐2 4、北宋6 8、金2、元1 8、明6 5、清1 则。

 

彬县大佛寺石窟全景

 

巨大佛陀雕像

 

17. 大雁塔(7至8世纪)



大雁塔是8 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即唐长安城遗址南部,又称大慈恩寺塔,始建于6 5 2 年(唐代),7 0 1 年重建,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1 6 0 4 年( 明代) 修复。大雁塔是建于方形砖砌塔基之上的七层四方形砖塔。塔基底边长4 5 . 5 - 4 8 . 5 米,高4 . 2 米。塔含塔基通高6 4 . 1 米,底层边长2 5 米。四开券洞。大雁塔南门洞两层嵌有的唐太宗与唐高宗亲撰之“ 大唐三藏圣教序” 和“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

 

大雁塔,在2007年拍摄



“大唐三藏圣教序”,石碑首部

 

18.  小雁塔(8世纪)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小雁塔始建于8 世纪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

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始建于7 0 7 年(唐代),又称荐福寺塔。小雁塔初为1 5 级密檐砖塔, 后经多次地震损坏,又多次整修, 现存1 3 层, 高4 3 . 3 8 米, 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高台,砖表土心,高3 . 2 米,底边长2 3 . 3 8 米,下有地宫;塔身单壁中空,内壁有砖砌登塔蹬道,底层高6 . 8 3 米,二层以上逐层递减。

 

小雁塔

 

荐福寺塔正面

 

19.  兴教寺塔(7至12世纪)

兴教寺塔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兴教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兴教寺内,地处少陵塬畔。兴教寺西跨院名“慈恩塔院”,院内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墓塔,3 座塔呈“ 品” 字形排列。其中玄奘墓塔建于6 6 9 年(唐代),坐北朝南,方形,共五层,通高约2 1 米,底层边长5 . 2 米,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公元8 3 9 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 方,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窥基墓塔建于6 8 2 年(唐代),坐北面南,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高6 . 7 6 米,底层边长2 . 4 米,底层北壁嵌“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碑, 二层南壁嵌有“ 基师塔” 砖铭。圆测墓塔建于1 1 1 5 年(宋代),与窥基墓塔形制同,通高7 . 1 0 米, 底层北壁嵌“ 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碑,二层有“测师塔” 砖铭。三塔中玄奘墓塔居中, 弟子墓塔陪侍左右,形制等级、位置关系主次分明。

 

玄奘墓塔

 

 

圆测墓塔,窥基墓塔

 

相关遗址

 

20.张骞墓(公元前2世纪)

张骞墓是公元前2 世纪汉帝国的杰出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

张骞130 墓位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西2.3 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处于汉江三级台地,地势平坦。据载张骞墓始建于公元前2 世纪(公元前114 年,西汉时期),现墓园南北长100 米,东西宽65 米,南侧为张骞墓纪念馆。墓园以汉代封土砖室墓为中心(底部南北长19.5 米、东西宽16.6 米、高4.26 米),墓冢以南有2 件位于保护亭内的汉代石灰石质石兽东西相对(长166 厘米、184 厘米),紧邻墓冢南侧为石碑四通(清代3 通,民国1 通)。该墓于1939 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发掘,确认为汉代博望侯张骞之墓131。

张骞墓鸟瞰图

 

唐代敦煌壁画反映张骞西域外交之旅。 壁画位于莫高窟洞穴323的北墙上

 

Related themes

The Silk Roads on the Map

联系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7 Place de Fontenoy

75007 Paris, France

社会和人文科学部

研究、政策与战略科

丝绸之路项目

silkroads@unesco.org

关注我们